■馬哲峰 陳曉雷 ▏《普洱六山記》
學習普洱茶,怎能繞過古六大茶山?
普洱茶的百年滄桑
經(jīng)歷了幾度興衰沉浮的古六大茶山
也是中國近代史和普洱茶復興史的縮寫
以“知行結(jié)合”為理念的馬哲峰老師
行走茶山數(shù)十年,
人稱“穿山甲”的陳曉雷
二人的碰撞產(chǎn)生了全新的裂變
讓這本《普洱六山記》
不同于一般的茶山游記
它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
還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和真實經(jīng)歷
掩卷閉目,腦海里是古六大茶山
崇山峻嶺里的崎嶇茶路,
是制茶人為一片極致之美的茶葉
不辭勞苦,不懼危險的艱辛尋茶路
是茶文化學者為探究歷史的真相
從散落的文物古跡中考據(jù)背后的故事
讓飄零在歷史天空下,
那些鮮為人知的、可以觸摸的歷史碎片
得以在今時重見天日。
《普洱六山記》分為上下兩闕
上闕“歷史篇”
下闕“當代篇”
觸得到的古六大茶山歷史
翻開書頁,普洱茶的時光之旅首先從西雙版納啟程。梳理出六大茶山的歷史,作者便由此引申開去,一個個生動曲折的傳說典故翩然而來。其中,有關于當?shù)夭枞巳绾沃谱髌斩暡璧目甲C,有關于茶祖孔明的神奇?zhèn)髡f,有地方官員的勤勉務實與坎坷悲歡,有會館里的眾說紛紜、人聲喧嘩,也有永安橋、斷案碑背后的民間傳說與動人故事。
通過彩色圖片與靈動文字,仿佛看見馬哲峰、陳曉雷一行的身影躍然紙上,他們穿梭在茶山深林之中,仿佛尋寶一般,將散落在林間葉下的古碑悉數(shù)找到,這些石碑或被青苔掩蓋,或已斷裂殘損,上面的字跡也已模糊難辨。但作者并未一帶而過,而是拂去厚重的苔蔓與塵灰,用高清相機拍攝下來,然后再于書齋之中,逐字逐句辨識核對,細細理解和考究這字里行間,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線索與浪漫情節(jié)。
通過對倚邦茶山之中恤夷碑、保全碑、止價碑的考證,清代的官方、茶農(nóng)、司法、商人等角色逐一浮現(xiàn),由此組合成了圍繞著茶山的社會群像。我們得以見到舊時代官方對茶山的重視,個別官吏的橫行恣意,以及底層勞工的悲苦命運。而在永安橋、斷案碑的故事中,我們又能見到普通民眾的友善互助,解決糾紛矛盾的人間正道。
這樣的探古溯源,并不僅僅具有充實茶山歷史、豐富普洱文化的意義,它們更是有著社會學層面的重要價值,通過這些源于民間卻又細致嚴謹?shù)奶綄ぃx者得以通過茶山產(chǎn)茶制茶這一窗口,窺見舊時社會各階層及各個行業(yè)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與眾生相。
走不進的易武國有林
當翻到“當代篇”的目錄時,桐箐河、百花潭、薄荷塘、哆依樹、鳳凰窩、茶王樹等等字眼,赫然紙上。只有熟悉普洱茶的茶友才明白,這些地方都指向一個名詞——易武國有林。這些不斷被開發(fā)出來的易武小微產(chǎn)區(qū),因為生在“國有林”而充滿野韻,成為市場追捧的稀缺資源,但也因為生在“國有林”而風波不斷。至今年,政府開始了對國有林的嚴防死守,只允許有茶地的茶農(nóng)進山采茶,拉倒寨子里交易。
馬哲峰與陳曉雷的國有林之行,是早在2018年深秋,是在國有林被封鎖之前。他們用身臨其境的文字和珍貴的現(xiàn)場照片,呈現(xiàn)給了那些向往國有林,卻再也走不進的茶友們。也留下了無數(shù)的遐想與追思。為此,馬哲峰老師還付出了摔斷一條腿的慘痛代價。
此外,我印象最深的還有,他們歷經(jīng)坎坷,用腳步丈量著人跡罕至、險象環(huán)生,但又野趣盎然的國有林時,時時不忘的是,輕輕地來,悄悄地走,不留下一片垃圾。
每到一處,作者都會用細致的筆觸記錄下一路上的見聞及所思所感,同時借助翔實的歷史地理資料,介紹當?shù)氐娘L土人情和普洱茶產(chǎn)業(yè)的相關情況。茶樹、茶園、茶林、茶亭,這些平日隱于高山密林之中的景象,被作者的書寫賦予了靈動的生氣,因為在這些自然景象背后,其實蘊藏著深厚悠遠的歷史文化內(nèi)涵。
茶山之中的茶人們更是鮮活的風景,他們傳承了延續(xù)至今的種茶和制茶技藝,同時享受著繁茂茶山的自然饋贈以及偉大時代的便捷和富饒。百年守興昌號的再傳承人陳曉雷就是這樣一位專業(yè)而勤奮的80后年輕一代制茶人。
年輕的茶人們通過信息科技與外界保持了無縫對接,他們虛心學習著老一輩茶人們的精湛技藝和寶貴經(jīng)驗,同時熟練運用著現(xiàn)代科技、新媒體,將這份茶山的幽雅美好,將沁人心脾的普洱茶香及修身養(yǎng)性的品茗之道傳遞給更多的人。
在書中,馬哲峰用照片記錄下了茶人們的笑容,無論是攀高采茶,低頭炒茶還是細致?lián)崮χ铇浒唏g的表皮,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真誠的笑意,為這份大自然的珍貴饋贈,為時代賦予的機會與責任,為以茶為生的浪漫和優(yōu)雅,讀者在開卷閱讀中,也同作者和茶人們共享了茶山帶來的滿足與愜意。
//普洱六山記//
注:內(nèi)容來源普洱雜志,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